上海博物馆新馆内琴音悠扬,四周环绕着昆曲、古琴、琵琶和评弹等江南传统曲艺的表演。这里举办了一场集音乐、绘画、文物与传统文化于一体的艺术之旅,吸引了众多外籍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独特的瞬间。
本次活动的举办是上海市针对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课堂”精心设计的样板教学,特意邀请了若干在上海的外资企业代表参与,旨在让他们领略上海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社会大美育的力量,旨在提升城市的商业环境,并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上海,体验美育”。
本节美育展示课程以“邂逅春天里的江南”为核心主题,巧妙融合了讲解与表演的形式,借助10件精选文物进行导览,并穿插6场江南传统曲艺表演,旨在打造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沉浸式体验。
在江南造物馆,旗袍、香具、服饰等古代文物与评弹、昆曲表演相映成趣。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研究馆员于颖讲解完由她带领上博团队摹制的“明代满地黄梅朵花纹丝布夹袍”,展柜前的空地变成了戏曲表演的小型舞台,身穿青绿色长袍的乐手躲在展柜后吹起笛子。一段昆曲《桃花扇》唱段唱罢,来自以色列的米歇尔忍不住冲上前,和身着戏装的两位年轻演员合影,“我在上海工作了20年,第一次来这个美丽的博物馆,所有的表演和展览都令人印象深刻”。
这幅作品堪称江南山水画的经典之作,生动地描绘了1000年前我国江南地区百姓的日常生活画卷。在上海博物馆的绘画馆内,著名书画研究专家、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亲自为观众们导赏了董源的《夏山图卷》、钱选的《浮玉山居图卷》等众多艺术名作。在导赏过程中,伴随着琴箫合奏、琵琶三弦的和鸣,凌利中先生巧妙地诠释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东方哲学思想,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们开启了一扇理解中国艺术的窗口,让他们得以领略中华艺术的独特魅力。
上海博物馆的党委书记汤世芬指出,该馆通过展示馆藏文物及创新展览策划,成功构建了涵盖特展、社区活动、线上平台等多元形式的“社会大美育课堂”品牌项目——“博观大课堂”。在2023年至2024年间,该平台共举办了超过1.2万场活动,受益人群达到40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