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展馆群中独树一帜的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以下简称世博馆)无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作为唯一以博物馆身份参展的机构,世博馆此次的亮相格外引人注目。以“数字人文”为核心亮点,世博馆巧妙地将科技与历史相结合,生动地展现了上海在2010年世博会之后的城市转型与文化发展历程。 “此次展览是全球首个以世博会为主题的数字人文展项,也是上海为后世博发展成果的一次献礼。”世博馆策展人王姝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自豪地介绍了此次展览的背景和意义。在世博馆的精心策划下,观众将得以近距离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世博会之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本次展览的主题定为“下一站未来”,旨在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生动展现世博会及其深远影响下的城市变迁。王姝女士在介绍中提到,展览巧妙地以交通枢纽和穿梭的列车为象征,寓意着世博发展的历程。通过丰富的视觉元素,引导观众仿佛置身于“乘客”的角色,迅速融入场景,深刻理解展览内容。在展区中,观众可以自由地触摸屏幕,查询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内的多届世博会的珍贵影像与详实资料。
王姝特别提到,一方面,展览通过由视频、灯箱、抽拉板等组成的历史影像墙,采用版画、艺术作品、照片、物理互动等形式呈现历届世博会的精彩画面,以及对举办城市的影响。其中,就重点展示了上海在成功举办了2010世博会之后的发展成果。例如,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展示原世博地块的逐步转型与45公里滨江步道的全线贯通,反映后世博的上海发展实现了从“短期盛会”到“长期红利”的转化。“2010年世博会举办地位于黄浦江两岸,这里曾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世博会的举办推动了大规模城市更新,其中就包括推动滨江岸线的贯通和公共空间的重塑。”
另一方面,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观众理解世博馆里的“上海故事”,该馆还打造了形象片,用一位上海小囡的视角,展现世博馆发挥着珍藏人类文明耀眼瞬间的时间容器作用的同时,同步上海独特的城市风貌,表达期待与来自各个国家的朋友们在上海、在世博馆相遇。“我们希望让观众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当代的上海形象。”王姝说。
在谈到“数字人文”展项从策划到最终落地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挑战时,王姝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鉴于资料处理的专业性要求极高,我们的世博馆团队最终决定与上海戏剧学院以及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携手合作。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整理和格式转换等技术支持。”同时,在展馆设计阶段,团队充分考虑了人机交互体验的重要性,对屏幕互动的高度、内容的可达性等方面进行了多次细致的调试。王姝表示:“这是一个持续打磨和优化的过程,我们力求为观众带来最佳的参观体验。”
在世博馆的展览活动之外,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围绕上海“文化出海”的国际交流活动。据王姝透露,2025年正值上海与大阪府建立友好城市关系45周年,世博馆将充分利用这一重要节点,开展一系列富有意义的友城联动项目。 为了庆祝国际博物馆日,世博馆计划在大阪世博会主题周期间举办一场聚焦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对话活动。届时,我们将邀请博物馆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此外,在10月份,世博馆将聚焦城市更新这一主题,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携手合作,分享上海在后世博时期城市更新的成功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暑期期间,世博馆还将联合上海文旅部门推出一系列城市旅游推广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旨在吸引更多海外游客将上海作为中国旅游入境的第一站,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