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月的到来,小洋山北作业区的建设步伐显著加快,迎来了新的里程碑。西1区的陆域吹填工程已经圆满完成,码头的建设工程也正式拉开序幕。站在更高的位置俯瞰,小洋山北侧的景象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的海域已经“吹”出了一片崭新的陆地。展望未来,这片区域将被打造成上海港规模最大的单体自动化码头,不仅代表着新一代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的建设水平,还将成为集生态绿色和高效运作于一体的现代化港区。
位于小洋山北侧的工程项目中,紧靠最左侧的、延伸至海平面并与岸边相连的土地,正是西1区的陆域堆场地带。
在2024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处理量攀升至5150.63万标准箱,荣登全球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准箱的顶级港口行列,并且持续15年稳居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榜首。
然而,上海港岸线资源紧缺,最近几年,除了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项目外,上海港的岸线资源没有任何增长,箱量增长基本都依靠螺蛳壳里做道场,向效率要增量。
与此同时,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二的新加坡港则持续推进大士港的建设,岸线资源不断增长。2024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箱,紧跟上海港之后。到2040年大士港全部建成并投用后,新加坡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预计将提升至6500万标箱。
在现有的岸线资源的基础上,上海港想要用效率推动箱量突破6500万箱太难了。要维持“连冠”,上海港必须建设新的港区。而小洋山北作业区,正是着眼于上海港未来发展的关键工程。
小洋山北作业区建成后,将为上海港带来6100米的新岸线。其中集装箱码头岸线长5500米,包含7个7万吨级和15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为1160万标准箱。该项目将采用最新的自动化码头技术,从工程建设到未来运营都严格遵循生态绿色港口的要求,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转型的新标杆,为上海港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开全新空间。
该工程不仅承载着上海市的巨大项目意义,而且还是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在“十四五”水运规划中明确指出的关键项目,同时也是长三角区域深化合作的一个典范案例。
未来,小洋山北作业区将致力于服务于江海联运、沿海支线以及近洋航线。这不仅将充分发挥长江、内河、沿海水运的独特优势,而且将有效缓解上海市陆路运输的压力,助力城市交通的优化。同时,此举还将推动运输方式的节能、绿色、环保升级,为我国航运业树立新标杆。上港集团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这一战略布局将进一步巩固上海港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领域的领先地位,助力上海港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洋山港整体规划图中,东海大道的北侧区域便是小洋山北部的地带。目前正进行建设的小洋山北部工程项目,位于规划图的右上角小格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