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重放光彩”源自《尚书大传》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不仅描绘了日月交替、光辉长存的寓意,也与复旦大学百廿辉煌的历史和光明的未来相呼应,更鼓舞着复旦的学子们无需借助外力,便能自发地散发光芒。
本次展览紧扣当代认知、日常精神、气候危机以及AI时代创造力等时代焦点问题,精心划分为四个主题单元:“重山复水”、“复其见天地之心”、“万物以复”、“一阳来复”。这四个单元分别深入探讨“古与今:传统与当代”、“一与多:自我与他者”、“人与物:差异与共生”、“技与道:算法与精神”四大核心议题。策展团队巧妙地摒弃了传统的线性或因果关系叙事模式,转而采用并置手法,构建起一个平等对话的网络结构。在这个结构中,观众将有机会重新审视人与时间、空间、他人、自然以及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激发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情感共鸣。
走进艺术馆,展览序幕以复旦大学120年的历史为起点,回溯学校的光辉历程,展现其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通过文献、影像与艺术作品的结合,呈现复旦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第一单元聚焦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对话,探讨传统如何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通过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与当代转化。
第二单元关注艺术与日常生活的交融,探讨艺术如何塑造个体精神世界。通过互动装置、行为艺术等形式,引导观众思考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单元,在人类世危机的背景下,西方哲学转向中对“不以感知主体为基础的本体论”的诸多探讨,与老庄智慧遥相呼应,推动了生态批评与当代艺术的范式融合。这一单元的艺术作品寻找“万物皆化”的创生之力。
第四单元展望艺术与未来技术的结合,探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如何拓展艺术的边界,展现艺术家对于未来的想象。
在复旦大学艺术馆精心策划的特别单元中,巧妙地依托馆内空间布局,呈现了四位杰出艺术家的五件精选作品。这些作品包括杨熹的《爪翼鳍》,其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生命的灵动之美;蒲英玮的《世界图书馆》与《新世纪百科》,这两件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充满知识的世界;潘公凯的《建筑手稿》,展现了艺术家对建筑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以及卡西亚·福达科夫斯基的《现在我明白了,尽管已经太迟了,我们并总是从相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炙烤)XXXII》——这一作品引人深思,揭示了人们认知世界的多样性和局限性。
作为复旦大学新文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本次展览的举办旨在打破学科界限,诚邀广大观众共同见证哲学与科学的交融、艺术与技术的和谐共生。在这里,我们一同沉浸于中华文明传承的深厚历史底蕴,共同聆听新时代前进的坚定步伐。在校庆周期间,我们将围绕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的主题,举办FAM高峰论坛,以此为契机,探讨深层次的文化议题。论坛之后,每个月都将定期举办FAM艺术沙龙和FAM艺术工坊,聚焦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的核心问题,并深入探讨AI艺术、编织艺术、艺术疗愈等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此外,在展览期间,学生志愿者将定期进行导览服务,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观展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