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多个部门联合出台了《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2025年,甘肃省将聚焦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建筑、张掖彩丘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全面推进遗产保护和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布局、国际交流合作等项目的实施。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构建“一带贯通、六市联动、多点支撑”的总体布局,加快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的建设步伐,目前已初见成效。 展望到2030年底,甘肃省计划全面建成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民族民俗非遗保护传承展示、国际旅游带、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五大样板”。届时,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将形成一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制度体系、标准规范和实践经验。 再进一步,到2035年底,甘肃省力争将河西走廊打造成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先行地、极具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传播地、极富活力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地,以及极受欢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届时,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有望成功申报世界遗产,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年,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将推动落实120项具体任务,预计投资6.1亿元。
河西走廊地处亚洲腹地与中原内地的交通要道,东起乌鞘岭,西抵星星峡,长约1000公里,涵盖甘肃省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及白银景泰等6市21县,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地处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不仅是地理单元最丰富、历史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而且自然景观也极为鲜明。这片土地上,分布着五处世界文化遗产,五十九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绵延2165公里的汉明长城。此外,河西走廊还拥有三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七十九家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这里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299项。地质景观方面,拥有两处世界地质公园,一处国家公园,八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二十三处国家级自然公园。河西走廊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相互映衬,协同共生,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条中国最典型的遗产线路,彰显了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