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那些人流如织的传统旅游景点,近期一些主打“用餐”“休憩”“品茗”等休闲体验的文旅产品,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异常抢手,一票难求。例如,浙江普陀山推出的“禅修2日营”活动,尽管客单价高达2000元以上,但仍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预订情况十分火爆;云南普洱推出的“茶山疗愈之旅”,涵盖了采茶、制茶、品茶等环节,预订量同比增长高达400%;而上海“深坑酒店”推出的“睡眠疗愈房”,则通过助眠音乐和黑科技床垫等设施,使得入住率超过90%,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选择。
抖音上备受关注的旅游博主“到远方旅行”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透露,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景点旅游1.0时代,这一阶段主要以标志性景点的观光为主,游客们往往只是匆匆而过,拍照留念,旅游方式相对单一。 随后,文旅产业进入了2.0时代,也就是“文化+”时代。在这个阶段,各地纷纷开始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使得旅游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入。游客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更加注重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如今,文旅产业已经迈入多元发展的3.0时代。在这个阶段,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外,还涌现出了情绪游、主题游等多种新兴旅游模式。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愉悦、放松、治愈等情绪体验。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期,文旅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壮大。
江西龙虎山景区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沉浸式演出《寻梦龙虎山》,是“解压文旅”的代表之一。演出打破传统舞台限制,观众在2公里的游览路线中“移步换景”,在自然山水中边游边看,从陆地到泸溪河船上,依次穿越古越民俗村、桃花洲等场景,实现“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演出让观众在行走中感受“道生万物”的哲学意境,超越了单纯的景观观赏,成为“情绪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拥有800万粉丝的旅游达人汪梦云表示,未来,谁能够精准捕捉用户的情绪痛点,提供更深度疗愈体验的旅游项目,谁就能在“心灵经济”赛道抢占先机。毕竟,对不少人来说,一场真正能让人“松口气”的旅行,比什么都珍贵。
“到远方旅行”说:“作为旅行者,以前只是对远方山河美景的纯粹向往。而现在,更多的是想深度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挖掘一些有趣的事。”
如今,突破传统景区物理界限的“大景区”模式,以文化为灵魂串联城市、街区与自然,构建“无围墙”的全域体验空间逐步兴起。
以湖北宣恩县为例,其核心做法是让文化融入城市肌理,将整座县城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活态文化场。
文化即生活场景——土家吊脚楼、西兰卡普纹样等民族元素融入建筑与街巷,摆手舞、堂戏等民俗活动在广场、河畔常态化呈现,居民日常的市集交易、河边盥洗等生活画面成为游客可感知的原生文化切片。
构筑无界空间新体验。我们摒弃传统“景点门票”的束缚,采用“核心文化街区—生活融合社区—生态延展景区”的三层圈层布局,将老城区内的非遗工坊、周边的茶园步道以及山水景点巧妙串联,形成一张紧密相连的网络。游客在漫步街巷、入住民宿、品尝本地特色餐馆的美食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文化体验的延伸之中,享受一场文化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主客共享,共生共荣。在这里,居民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旅游服务的积极参与者。家中阳台的竹编艺术品、院落中的苞谷晾晒场景,都能瞬间转变为游客们沉浸式的体验项目。而旅游带来的收益,则源源不断地反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和旅游体验的持续升级。这种双向赋能的机制,最终促成了“城景一体、主客共融”的文旅新生态,为城市与游客搭建起和谐共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