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80后才华横溢的导演秦天倾力执导的首部长篇力作《但愿人长久》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这一喜讯的到来,恰逢距离该影片在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荣获最佳剧情长片大奖以及“FIRSTFRAME第一帧”特别提及荣誉已近两年时光。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的专访中,秦天导演坦言,电影的成功上映对他而言是一份意外的喜悦。他衷心感谢团队成员为影片上映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并表示期待通过这部电影作为一座桥梁,与观众们进行心灵的深度沟通。随着电影的上映,秦天导演的心情也终于得到了释然,仿佛重新站在了电影创作的起点。尽管电影之路依旧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只要他心中有所想表达,他便会坚持不懈地继续前行。
《但愿人长久》这部影片的时长达到了172分钟,然而,评委会在颁奖时却盛赞:“尽管时长较长,但并未稀释叙事的浓度。影片通过角色之间的交织与互动,细腻地描绘了女性在那个特定时代中的典型形象。在人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影片展现了残酷无情的一面,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显得格外珍贵。以史诗般的笔触,这部作品生动地记录了市井小民生活的百年孤独,令人动容。”
业内人士对于这部“出道即高峰”的作品颇多好评,秦天却是淡定且清醒,他笑说,自己拍电影时并无所谓的“宏图大愿”“野心”,一切不过是心中酝酿许久,水到渠成地表达出来而已。
《但愿人长久》以家庭流动为母题,勾连起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的集体命运。37岁的夏婵为女儿落户成都奔波,12岁的夏小芒在城中村初尝青春况味,暮年的康桂珍则在记忆里咀嚼半生遗憾。三代女性面对“背井离乡”的不同抉择,构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微观样本。
谈及这部电影的拍摄初衷,秦天表示,作为成都人,他最初就是想以一个外来人的视角,拍一个成都故事。而家庭流动、城市化进程的视角源于他的大学经历,“当时班上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而且几乎一人一个地方,没有重复。这让我在脑海中拼凑出一幅鲜活的中国地图,而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这给了我巨大冲击,让我深感自己的无知。在与同学们的相处过程中,那些我曾经认为很重要的东西,逐渐发现并非不可或缺,也并非真的那么重要。”
班里有很多同学来自偏远地区或农村,从他们身上,秦天感受到了两点特别珍贵的品质。“一是他们对土地、生命那种直接的、血脉相连的感触。食堂里的饭菜,他们都能叫出名字,而对我来说,很多却是陌生的存在。另一点是他们那种朴素、真实且平易近人的性格。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接受所谓‘良好教育’的人,我曾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比小地方的人懂得多、看得准。接触他们后,我体会到朴素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
从这些同学身上,秦天看到了一个家族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刻变迁。“曾经,同学们上大学时还会回家务农,与土地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如今他们的下一代已然出生,完全作为城市的一分子成长,与家族的乡村记忆几乎割裂。孩子们接受的是纯粹的城市化教育,正是我以前熟悉的那一套,甚至更加精细化。而作为中间一代的同学,为了子女的未来和自己的养老,也在城市中辛苦奋斗。他们的父母,许多人此前从未踏足大城市,却因儿女来到城市帮忙带孩子。对这些老人而言,城市是极其陌生的,他们学习适应能力又弱,便生出强烈的回乡念头。”
因此,秦天深感,这几十年的城市化浪潮,与他们的这一代人紧密相连。作为承前启后的中间力量,我们这一代人能够鲜明地感受到三代人在生活处境上的巨大差异。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子女在城市中充满活力的生活,还能深切体会父母对故乡的深厚眷恋以及他们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然而,在祖辈与孙辈之间,似乎已经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以我个人为例,在拍摄电影时,我曾试图寻找成都本地的小演员,却发现许多孩子已经不会说成都话了。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深思,城市化的进程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环境。
在秦天的眼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微变化,虽然初看之下似乎无足轻重,可以轻易略过,但若深入思考,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极为复杂的结构性转变。要真正阐释这些变化,所涉及的上下文关系和影响范围,至少需要跨越三代人的视野。因此,并非我一开始就怀揣着描绘几代宏图的雄心壮志去拍摄《但愿人长久》,我的初衷仅仅是想要讲述我所关注的那群人的基本生活状态。电影中所呈现的,并非凭空捏造的事件,而是源自于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极其普通的生活片段。正是通过这些与我有着相似经历的同学们,我得以窥视到在过去的几十年城市化浪潮中,一个庞大群体真实的生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