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50年代在5座高寒荒山建设国有林场,到50多年来攻坚克难在南部石漠化地区造出茫茫林海,获评全国绿化先进集体;从率先在全国进行国有林场改革,到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隆回县以一场坚持了半个多世纪的生态“马拉松”,在湘中大地树起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新标杆。
发展无止境,奔跑不停步。如今,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隆回县以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正锚定“生态秀县”美好蓝图全力攻坚,跑出国土绿化、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加速度”,跑出隆回人敢拼搏、敢担当、敢争先的精气神。
从天空俯瞰隆回大地,5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白马山、望云山、九龙山、大东山、木瓜山,被郁郁葱葱的山林覆盖,这就是隆回县均由人工造出来的五大国有林场。
1958年国有林场始建时,隆回县将境内因石多土少而“秃了顶”的荒凉高山,交给了第一代林业人。一拨又一拨人,挑着粮食被褥,带着锅碗瓢盆,甚至拖家带口,上了山、扎了根。在人迹罕至的高寒山区,顶着风霜雨雪,种下一棵又一棵幼苗,历经几代人接力奋斗,终于有了现在的层林叠翠。
曾经,守着青山的林业人靠有限的伐木收入过着穷日子。2010年,隆回县在全国率先按照“保生态,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的“四保”原则和“不砍树”“不卖林场”“不砸饭碗”的“三不”思路,进行国有林场转型升级改革。林场走出困境,欣欣向荣发展。5个国有林场,现有面积近0.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50万立方米。
随着林场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造林护林水平不断提升,昔日的荒凉高山早已变身绿色宝藏、旅游热点。最高海拔1780米的白马山林场,森林覆盖率达98%,利用自身优势做活“凉风经济”,发展森林康养,并利用场部旧楼发展青少年教育研学基地;望云山林场建有全省最大的金钱松林,打造20余公顷杜鹃花基地发展旅游经济,并正在规划推进沙参种植基地建设;木瓜山林场涵养木瓜山水库为邵阳市备用水源,利用原有的干山工区打造柏木良种基地及种苗场;大东山林场建有滑翔伞基地,千亩野生樱花每年吸引众多游客。
在最高海拨1155.1米的九龙山林场,一场薄雨令云雾如练,山色空濛。碎石铺就的山路边,可见裸露的石壁上有虬曲盘错的根系正努力地寻缝觅土、扎入大地。这里土质以板页岩风化土壤为主,曾经因缺少植被、水土流失,“风吹石头跑”。如今森林覆盖率已达98%以上,林木蓄积量每年以10%的比例递增。新建的生物防火林带上,一棵棵木荷树苗长势良好,招人注目。
林场场长彭建军23岁时在这里参加工作,后调去大东山林场,2020年又回到九龙山林场。他介绍说,林场以前广泛种植杉木,近年来增加了金钱松、赤皮青冈、红榉、马卦木、厚朴、银杏等复合型树种,进一步改善林分、改良土壤,提供旅游观赏价值,创造中药材效益。因为山势陡、土层薄,不太适合发展大规模林下经济,他们正积极推进利用“九龙传说”和成片的南竹林、九龙山水库、溶洞等资源,与邻近的向家村整体谋划,共同发展森林康养和休闲旅游产业。
如他这般,很多人在林场一干就是一辈子,有的甚至一家三代都留在了林场。经常穿山越林,白色车成了林场人的标配。一周只回一次家,回一次家带足一周的菜,成了林场人的常态。九龙山林场至今还保存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只吃两餐饭的习惯,工区管护站才通了电。但这就是林场人曾经无怨无悔,现在依然无怨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