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越剧院迎来建院七十周年的辉煌时刻。以“七十年经典传承”作为战略核心,剧院精心策划并启动了越剧四大经典剧目的全国巡演活动。在7月3日至7日的盛况中,上海越剧院的三大演出团齐聚京城,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方亚芬、单仰萍、章瑞虹(按照演出时间顺序排列)等与中生代、新生代演员们同台献艺,共同展现了强大的演员阵容。他们分别在国家大剧院和北京吉祥大戏院轮番上演了不同流派版本的越剧经典剧目《红楼梦》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这五场精彩演出中,观众们得以欣赏到3场《红楼梦》,包括徐王版2场、尹袁版1场;以及2场《梁山伯与祝英台》,分别是范傅版和袁范版。这些演出充分展现了越剧艺术在舞台上的丰富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958年,上海越剧院倾力创排的越剧《红楼梦》在舞台上首次亮相,艺术指导由吴琛担任,编剧为徐进,导演则是钟泯。在这部集合了众多艺术家集体智慧和卓越才华的杰作中,徐玉兰和王文娟担纲主演,该剧自首演以来便收获了空前的成功。1962年,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公映,其影响力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越剧《红楼梦》不仅荣膺上海越剧“四大经典剧目”之一,更成为了整个越剧剧种的标志性代表作。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演出场次最多、累积票房最高的戏曲剧目之一,承载着中国戏曲艺术的辉煌与传承。
徐王版本的《红楼梦》是国民现象级文艺作品的“鼻祖”,剧中一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传唱大江南北,影响跨越60余年。此外,“读西厢”“葬花”“焚稿”“金玉良缘”“哭灵”等唱段同样深入人心。徐王版之后,上海越剧院在2000年创排了由赵志刚、方亚芬领衔的尹袁版本。不同于徐王版以民乐为主的配置,尹袁版创造性地使用西方交响乐的方式,用音乐烘托氛围,融入了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语汇,同时增加剧情细节,带来不同的视听觉感受。在人物塑造上,相比徐派高亢激越的唱腔和潇洒叛逆的舞台形象,尹派的贾宝玉多了一份柔情和儒雅,悲怆“哭灵”化为了缠绵的“别林”;袁派的黛玉则用一段“劝黛”抒发宝黛的知音之情,别有一番风味。
国家大剧院昨天演出的尹袁版《红楼梦》中,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方亚芬时隔25年再续宝黛缘,与学生王清、俞景岚上下半场共同塑造经典形象。今天演出的徐王版《红楼梦》,由徐派再传弟子杨婷娜饰演贾宝玉,越剧表演艺术家单仰萍携学生忻雅琴共同饰演林黛玉。明天在北京吉祥大戏院上演的徐王版《红楼梦》以上海越剧院三团为班底,起用最年轻宝黛组合俞果、陆志艳担当主演。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早期剧目,几乎所有流派创始人都演出过。由范瑞娟与傅全香开创的范傅版本是目前舞台演出场次最多的版本。这部具有戏曲改革标杆性实践意义的作品,既保留传统戏曲写意传神的美学风格,又融入现代艺术细腻表达的现实质感,被誉为“戏曲改革的典范”。1953年该剧被拍摄成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其东方诗意视觉的荧幕呈现,令国内外观众为之折服。它多次出现在重要的外交场合,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一张文化名片。
十年前,恰逢上海越剧院建院六十周年之际,剧院特别将袁范版《梁祝》这部经典剧目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个新版本中,除了保留原有的流派唱腔特色之外,还对剧情场次进行了精心调整。不仅增添了“楼台会”之后的“送兄别妹”环节,更是罕见地恢复了曾在舞台上消失已久的“英台哭灵”这一感人场景。 “英台哭灵”是袁派艺术中的经典“三哭”之一,也是袁范版《梁祝》的独特之处。2004年,袁雪芬大师亲自对这一唱段进行了改编,使其更加动人。此后,她将这一宝贵的艺术传承传授给了她的爱徒方亚芬,使得这一经典唱段得以继续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戏曲文化的传承与繁荣,离不开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即将登场的袁范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中,我们荣幸地看到越剧表演艺术大师章瑞虹与中生代优秀演员斯钰林携手演绎梁山伯这一经典角色,而方亚芬则与她的学生徐晓飞共同诠释祝英台的形象。在6日的范傅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章瑞虹与学生王柔桑共同担纲梁山伯的角色,而祝英台则由傅派艺术的再传弟子盛舒扬精彩演绎。这种“传帮带”的艺术传承模式,不仅在舞台上实现了不同代际间的文化交流,更共同描绘出一幅越剧艺术坚守传统、勇于创新的传承画卷,使得经典之作得以穿越时光,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