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电影行业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揭示了行业内部的显著分化态势。在春节档期,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的火爆上映为电影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相关公司业绩的显著增长。然而,对于那些与该影片无关的公司来说,它们却难以摆脱经营困境。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我国电影市场大盘票房收入分别为63.7亿元、160.92亿元、19.25亿元和11.98亿元。市场上缺乏高质量的商业大片,导致电影热度出现明显断档,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部影片,几年前票房可以达到10亿元,现在可能只有四五亿元。2015年的《煎饼侠》曾以1200万元的低成本斩获近12亿元票房,投资回报率高达1:10.被视为经典案例。然而,万达电影董事长兼总裁陈祉希表示,由于人工、特效、宣发费用都在上涨,如今相同规模的影片,制作预算已高达1.2亿元,是当时的10倍,但市场票房天花板并未同比例提高。由于票房增速低于成本增幅,行业进入“高投入、低回报”的周期。成本与收入的剪刀差急剧扩大。
而随着观众审美水准的日益提升,电影创作者面临着更为严苛的挑战。大麦娱乐总裁李捷透露,今年春节档后,灯塔研究院的用户调研显示,《哪吒2》后,大多数观众对“好电影”的评价标准又上升了15%。这表明,在电影制作成本不断攀升的当下,作品的内容品质也需要迈向新的高度。“吸引观众踏入影院”已然成为电影从业者的殷切期盼与奋斗目标。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在一次公开场合透露,我国电影公司的收入结构正发生显著变化。从2015年起,国内电影公司对票房的依赖程度逐年上升,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惊人的95%。这一数据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以华纳兄弟Discovery为例,其“哈利·波特”这一知名IP,通过舞台剧、游戏、主题体验等多种衍生业务,成功实现了电影票房总和的3.2倍收入。这一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产业迫切需要重新调整其在整个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一场关乎生存策略和收入结构变革的突破战,已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