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剧院的经典剧目《南柯梦》即将在上海大剧院绽放光彩。回首去年年底,青春版的《南柯梦》在江苏大剧院的首演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我作为这部作品的启蒙教师、最初的创作者兼主演,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感动、欣慰、怀念,以及对孩子们的骄傲。每当看到新一代的青年演员“淳于棼”身着那身我亲手设计的经典白色绣花褶子,水袖在空中翻飞,那些青春岁月的片段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在那个瞬间,我仿佛穿越回自己年轻的岁月,也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强大力量。
昆剧《南柯梦》作为江苏省昆剧院在2011年倾力打造、2012年首次公演的剧目,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当时我年仅26岁,相较于现今的“昆五代”成员,我年长三岁,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满怀憧憬。那时的我对昆曲艺术的理解还相对浅显,但在前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们脚踏实地,逐步构建起了《南柯梦》这一部大戏的框架。 与之前排练《1699·桃花扇》时,老师们先整体排练后再逐一传授技巧的方式不同,创排《南柯梦》的过程中,我们在前辈们的引导下,开始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老师们也更多地传授给我们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说,《南柯梦》是我人生中真正的“创作初体验”,这段经历让我对昆曲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在我的艺术生命中,淳于棼注定是个特别的角色。与大多数昆曲小生的“完美”不同,这是个有缺点的角色,在梦中,他历尽人生起落,最终得以情尽了悟。淳于棼身上呈现出的复杂人性和角色本身呈现出的情感起伏、戏剧张力,都让我格外偏爱。淳于棼是武将,剧中需要扎靠开打,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还记得那些排练的日子,每天一个人早早来到排练场,我扎好靠旗,一遍又一遍练习枪花,衣衫湿透一件又一件……
如今,“昆五代”的孩子们全面接过了《南柯梦》这样一部有分量、有厚度的作品。自“昆五代”的孩子们从戏校毕业之初,院里就策划为他们排一部大戏。排什么?经典如《牡丹亭》《桃花扇》,热门文化IP如《红楼梦》等都在备选之列。选来选去,我们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南柯梦》。《南柯梦》行当丰富、文武兼备,更适合全面呈现江苏省昆剧院第五代青年演员的整体面貌,更能让演员充分展示所学,体验戏曲“一棵菜”的精神。
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200多天的复排里,孩子们在“竞争上岗”的压力下,彼此较着劲儿。更令人欣喜的是,比起“竞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孩子们的“合作”。小生组里,吕廷安是武生,此前从未有过演文戏的经验,宋博凡、许久两位文小生课后经常帮吕廷安找文戏的人物感,眼神如何收放、指法如何变化、情感怎样铺陈……吕廷安更是化身宋博凡和许久的“武戏指导”,带着两位文小生扎靠、练枪花、练舞剑……花旦组也不例外,两位“瑶芳公主”总是在排练时彼此录像,课后一起总结问题,互相指正;琼英、上真、灵芝作为“蚁国三姐妹”紧紧地绑定在了一起,两档6位演员形影不离,反复排练增加默契度……一部《南柯梦》排下来,孩子们有了长足的进步。
更难忘全院的全力以赴。每位传承老师都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感倾囊相授,为孩子们逐字逐句分析文本,一字一腔雕琢唱念,一招一式拆解示范……复排期间,演员二团的团长赵于涛总是早晨第一个来到排练场,带着孩子们练功、排戏,下班后还要制订接下来的排练计划,全身心地呵护照顾着孩子们。
在我童年时光里,老师们曾给予我如此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这,我想,正是昆曲艺术家们所说的“回首满腔情”。
曾经,我的恩师石小梅在她艺术生涯的巅峰时刻,慷慨地将她从前辈大师那里学得的经典剧目以及她个人的代表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在成为老师之后,我深刻地领悟到了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真谛。我明白,正是这种全然付出的精神,才能确保传承了600余年的昆曲艺术得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这份深厚的师恩,是我终身珍视并努力践行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