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昆曲《重逢《牡丹亭》》与近期在纽约成功举办首演的原创舞剧《白蛇》,均隶属于上海大剧院精心打造的“东方舞台美学”系列。其中,《重逢《牡丹亭》》自2022年在上海首演以来,便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关注。三年时光荏苒,这部融合了传统与创新、古典与现代的《牡丹亭》终于在观众期待中迎来再次相聚的时刻——8月16日至17日,这部充满魅力的《牡丹亭》将在YOUNG剧场华丽上演,与观众共度美好时光。
在近期举办的一场主创分享会前夕,YOUNG剧场的后台气氛活跃。节目总监包含与导演马俊丰就昆曲经典文本的呈现形式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他们共同思考:在严格遵循昆曲表演程式的基础上,是否能够以更为大胆、前卫的方式对其进行重构,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主演张军也在与导演商讨细节,他提出了关于生旦对手戏调度的问题,是否可以回归到传统的演绎方式? 新与旧、先锋与传统,这些看似对立的特质在《重逢《牡丹亭》》这部作品中并存,使得其表演气质难以被简单定义和概括。这部作品在“新”与“旧”两个方向上都做到了极致,既保留了昆曲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那么,它是选择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平衡,还是以一种折衷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是《重逢《牡丹亭》》归来之际,留给观众们去探索和解读的谜题。
《牡丹亭》的演出版本众多,主演张军在1998年演过长达六晚、21小时的《牡丹亭》,也在朱家角课植园演了很多场75分钟园林实景版《牡丹亭》。在过去的几个月,上海昆剧团的55折全本《牡丹亭》四月在武汉连演三夜,北方昆曲剧院标榜的“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七月在上海大剧院演出。通常由经典折子戏《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组成的“串折版《牡丹亭》”,则是全国各家昆剧院团的“吃饭戏”。
编剧罗周改编的“重逢《牡丹亭》”与诸多常见演出版本的不同在于,她改写了原作的时间线和叙事结构,青春少女杜丽娘不曾活过,出场就是游魂女鬼。原作开篇有《言怀》一折,远在岭南的柳姓书生自述梦到美人立在梅树边,他醒后改名柳梦梅。他梦中的女子即贵族少女杜丽娘,之后,汤显祖的笔触转向杜丽娘的闺阁生活。“重逢《牡丹亭》”由《言怀》起兴,略过杜丽娘,直接快进到柳梦梅的《拾画》,插入《魂游》,其后上演人鬼情未了的《幽媾》《冥誓》,结束于《回生》。张军形容,这个剧本让他感觉“圆了一个梦”。
马俊丰回忆,剧组两年前赴中国台湾演出时,他担心这个剧本“是不是改太多,太先锋了,观众接受不了”,结果剧院满场,白先勇去了都差点没座。扮演“石道姑”的李鸿良则盛赞,这么“新”的《牡丹亭》只会出现在上海的演出环境里,注定由马俊丰和罗周这些敢破敢立的“新人”来实现。
实际上,将《牡丹亭》的表演焦点放在小生柳梦梅身上,并非毫无先例。江苏省昆剧院的资深演员李鸿良或许已经忘记了,该院早在1986年就曾创排了一部由石晓梅主演的《还魂记》。据史料记载,当时负责剧本整理与改编的丁修询,正是以柳梦梅为核心,巧妙地将五场戏《序幕》、《拾画》、《幽媾》、《冥誓》以及《回生》融合在一起。从文本选材的角度来看,罗周此次的改编并未违背早年改编的既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