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话剧院倾力打造的原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在上海连续上演了三场,于昨晚在黄浦文化中心的大上海剧场圆满落幕。
《鼓楼那些事儿》不仅是一部全国首部以“社区巡回法官”为核心人物的现实主义力作,更是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的杰出代表,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在基层的实践风采。这部话剧将舞台设在“鼓楼苑”社区,生动描绘了“背包法官”赵晓海穿梭于街头巷尾的故事,深刻展示了传统人情与现代法治的碰撞与融合。作品在上海开票后,票房瞬间售罄,充分证明了这部聚焦市井生活与法治情怀的作品未演先热,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刘端端在剧中成功塑造了“赵晓海”这一角色。令人惊喜的是,刘端端并没有选择传统法庭形象,而是将赵晓海塑造为一个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的法官,他用温情化解邻里纠纷,为老百姓解决无数的琐碎事务。为了更好地走近生活,刘端端不仅深入了解了“背包法官”们的日常细节,如说话方式、习惯性的肢体动作等,还亲自体验了重量十足的“国徽背包”压肩感。他表示:“我们的道具已经很有分量了,但真实的重量是舞台上的两倍多。”这样的体验让刘端端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个角色,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的“赵晓海”。
好故事往往来源于真实生活,编剧刘深没想到,自己当人民陪审员的经历会成为一部国家级话剧的创作源泉。作品将发生在“鼓楼苑社区”法律服务站的那些事儿娓娓道来,向世界讲述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传统的“人情儿”“老理儿”和当代“法律意识”在这里交织、碰撞,折射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的老城区,在基层法律工作者有温度、有智慧的不懈努力下,走向法治化的一个个“微观瞬间”。
“法庭部分作为主线内容不能少,胡同街里街坊的家长里短同样不能少。”导演林熙越说,“在创排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平衡这个问题。我更想展现的是在这样一个多元复杂环境中人们的生活,这也是这个城市和时代的缩影。”剧中,林熙越创新采用“多重叙事空间切换”,灯光模拟自然时间流转,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胡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融合京胡与现代电子乐的配乐,让市井律动直击心灵。
话剧《鼓楼那些事儿》是国家话剧院在五年后再次开启上海演出季的重要佳作之一,与《四世同堂》、《北京法源寺》等五部巨作一同搭建起京沪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