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简称“浙婺”)倾力打造的经典剧目《三打白骨精》一经亮相,便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在演出开场之际,扮演“白骨精”的演员杨霞云便以其精湛的技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短短数秒内,她巧妙地切换了三张脸谱,华服瞬间转化为素衣,其变换之迅速、之惊艳,让观众们目不暇接,连连惊呼。这一精彩片段的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开来,引发了一阵热议,火爆程度甚至超越了剧场的边界,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婺剧,这一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形式,在浙江金华、丽水、衢州等地广为流传。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众多剧种的戏班纷纷涌入金丽衢地区,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习俗相互融合,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婺剧艺术。婺剧融合了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六种声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其中,《三打白骨精》这一经典剧目持续受到观众的喜爱,成为了婺剧传承与发展的生动缩影。它不仅守住了传统戏曲的精髓,更在创新中不断突破,以一个个艺术精品的演绎,让婺剧的旋律响彻海内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变脸’借鉴了川剧的表演形式,放在白骨精这个角色身上很适合。”回忆起《三打白骨精》中这一“吸睛”桥段的设计过程,杨霞云记忆犹新。在此基础上,她在排练中突发奇想:如果衣服也能随之发生变化,是不是更有冲击力?于是,团队又合力改良了演出服装。
最终演出时,杨霞云饰演的白骨精,通过变脸,配合服装的瞬间更替,将角色的“皮、肉、骨”三重形态具象化——既吸引人眼球,又交代了角色变化多端的特点,暗合其“妖、人、魔”三重身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杨霞云说,变脸并非炫技,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角色塑造。
在排演婺剧新剧目时,剧团主创十分注重对舞蹈、体操、杂技等不同艺术形式动作特点的借鉴,以及科技手段的融入,想方设法提升剧目艺术性和观赏性。
剧中高潮段落,孙悟空为迷惑妖怪金蟾娘娘,化身成小蜜蜂盘旋舞台。定睛细瞧,这只灵动的“小蜜蜂”竟然是由一台无人机扮演——无人机“身着”珍珠棉、纱布等轻质材料制作的“蜜蜂戏服”,原本机器发出的嗡嗡声,反倒成为让人身临其境的音效。
“以前是用鱼线牵引道具小蜜蜂,时常会因为‘反光’而出戏。”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资深舞美设计师朱小宝说,首次演出,观众便对无人机“小蜜蜂”的视觉效果赞不绝口。
在表演风格上,《三打白骨精》融入了现代审美。“猪八戒角色是采用了符合他性格特质的‘无厘头式戏剧表演’,还融入了探戈舞姿。另外,在他的念白中,会加入一些网络流行词,观众反响非常好。”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一级演员陈建旭介绍。
自2023年首演后,《三打白骨精》已在海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了100多场,剧组一直不断地精心打磨,力求每一次演出都能带给观众全新感受。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不仅成功推出了经典剧目《三打白骨精》,还陆续创作并推出了多部优秀剧目。其中包括大型新编历史剧《宫锦袍》,红色主题剧目《信仰的味道》、《血路芳华》和《基石》,以及大型婺剧《昆仑女》和《梦断婺江》。此外,团队还精心打造了青春版《穆桂英》和《白蛇传》等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婺剧《白蛇传》中,三位主演均荣获了中国戏剧界的最高荣誉——梅花奖和白玉兰主角奖,这一成就在中国戏剧界实属罕见,充分展现了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创作实力和演员们的卓越才华。
每位创新都致力于深化戏剧的精髓,这种“边演边修订、常演常更新”的创作模式,使得婺剧始终洋溢着生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晓平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是一种能够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鲜活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