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娱乐 > 新闻详情

话剧《马致远》以大写意手法重构元代文人心路,实现古今精神共鸣

发布时间:2025-08-30 12:04 来源:乐知生活在线

家喻户晓的元曲大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深入人心,然而,鲜有人知晓,这位文学巨匠的故居实则坐落在北京市西山文化带的核心区域——门头沟区的王平镇。马致远的人生历程充满波折,其生平事迹鲜为世人所知。近期,一部以马致远生平为题材的原创话剧《马致远》在北京演·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精彩上演。该剧导演褚江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深入剖析了“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名句背后的文人风骨与不懈的艺术追求。

褚江川表示,创作《马致远》项目题材立意缘于两年前,他被推荐参加北京市“人才京郊行”项目,在门头沟区挂职区文旅局副局长期间,通过多次对马致远故居及其周边历史文化题材的调研和梳理,产生了感悟和创作冲动,于是特邀北京人艺青年编剧王甦共同探讨和反复打磨,历时两年完成了《马致远》项目策划和剧本创作。

创作之初,团队面临巨大挑战:史料匮乏,如何构建一个血肉丰满的马致远?编剧王甦选择了一条独特路径——以作品为隐形自传素材。他们深入研读《汉宫秋》《青衫泪》等存世文本,从字里行间“打捞人生”。剧本最终作为北京题材、历史题材、古都文化题材入选市文旅局“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项目”,并作为优秀孵化剧本向全市推荐,其作品的完整性和文字艺术功力都受到了评审专家好评。

“现实主义为骨,写意手法为魂。”褚江川这样定位创作理念。在将剧本搬上舞台的二度创作中,褚江川选择了“戏中戏”的结构,让马致远与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其一生从少年得志、名动京城,到官场失意沉沦,最后寄情山水、归隐山林的人生轨迹,同时用写意的方式展现马致远心路历程和人生追求的改变。

这种双重结构,使观众既能直观地感受元代社会风云变幻给文人带来的深刻影响,体会在时代动荡的背景下文人所处的艰难处境,又能深入马致远的内心世界。褚江川说:“希望通过情感与理智、出世与入世的冲突,还原一个潇洒狂放却又身不由己的元曲大家形象,于大悲大喜之间,道尽人生的复杂况味,让观众找到共鸣和共情点。”

“王劲松教授一上台,我就知道找对人了!”褚江川非常感谢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劲松接受他的邀请,担纲主演马致远。“他的形象气质与我心目中的马致远相仿,再加上他炉火纯青的表演,为该剧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舞美设计方面,话剧《马致远》以大写意、局部写实的风格贯穿全剧。舞台中央,一座抽象化的元代古戏台——白马坊戏台成为核心支点。它既是物理空间,又是心理空间,当芙蓉秀以戏曲身段演绎《汉宫秋》选段时,水袖翻飞间,昭君的命运与伶人的抗争形成双重隐喻。音乐设计则遵循导演要求,“戏中戏”部分借鉴昆曲《汉宫秋》的音乐配器形式;在全剧最后则使用“民乐+交响”的方式烘托气氛,从而达到史诗般效果。

《马致远》这部作品的创作,其主创团队并没有局限于“复现历史”的旧有模式,反而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剧场中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在剧中,对于“文人风骨”的诠释,从传统的固守清高转变为强调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这与现代社会对个体尊严和人文关怀的深刻追求不谋而合。这种古今精神的对话,不仅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更促使他们在思考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再认识与再思考。

责任编辑: admin
时间:2025-08-30 12:04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网站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网站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V X 18731251601)
相关推荐
兰州在线,兰州资讯网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