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最近,兰州市场上悄然兴起了一种名为“剩菜盲盒”的新颖消费模式。这里的“剩菜”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残羹冷炙,而是指商家通过相关平台,将那些临近保质期或当日未能售出的、品相依旧完好的烘焙点心、轻食简餐等食品,精心打包成充满神秘感的盲盒,并以低于原价的优惠价格出售。这种既环保又充满惊喜的消费方式,正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加入到尝试的行列中。

如今,兰州的消费者们热衷于通过“惜食魔法袋”微信小程序来选购各种“剩菜盲盒”。只需轻点小程序,系统便会依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智能推荐周边的合作商家。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分类、品牌等筛选方式挑选心仪的商家,而且商家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烘焙店、便利店、蔬菜店等。在众多商家中,烘焙类店铺占据了约八成的比例。这些盲盒的价格区间一般在5.9元至23.9元,相当于原价的三四折优惠。根据平台用户的反馈,大多数盲盒内含三到四件商品。商家会预先设定可售的盲盒数量,消费者在线上抢购成功后,将获得一个取货码。消费者需在指定的时间段内,前往商家门店领取盲盒。取货高峰通常集中在傍晚至商家闭店前的时段。

亲身体验了购买流程:14时许,下单西站附近一家面包店的15.9元盲盒,取货时间为18时至20时50分,超时未取无法取消和退款。19时许到店时,盲盒已打包好,内含一袋云朵吐司、一盒松松小贝蛋糕和一个可颂,原价总计41.6元。其中,可颂为当日生产,保质期为2天;吐司的保质期还有2天;蛋糕的保质期还有1天。

对商家而言,“剩菜盲盒”成为有效的“减损利器”。塞奇烘焙西关店的祁女士说:“我们每天根据临期食品数量上架2至3单,有货就上,没货就不上,特别灵活。原价30元至33元的组合只卖11.9元,虽然利润不高,但能避免食物浪费,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结果,也很有意义。”

20时30分,金瓯大厦的八点半便利店迎来“剩菜盲盒”取货小高峰。店员介绍,盲盒内含三明治、烤肠、饭团等即食商品,每份价值在25元至28元。“即便临近下架也要处理,这种方式既能减少损耗,又能满足顾客需求,基本一上架就被抢光。”一家蔬菜店老板也表示,入驻平台近两个月来,每日上架的10单“剩菜盲盒”均能全部售出。

对消费者来说,高性价比是“剩菜盲盒”最直接的吸引力。在张掖路附近工作的95后王萌说:“花10元就能买到原价20多元的东西,很划算。”她每周都会购买两到三次“剩菜盲盒”,已成为平台常客。在八点半便利店陇星大厦店,前来取货的邱女士说:“我家住附近,经常买盲盒,早上给孩子加热当早餐特别方便。这些食品只是临期,品质完全没问题,性价比太高了。”

平台评论区也有用户留言:“12元买到原价25元的蔓越莓司康和全麦面包,早上配牛奶当早餐,连吃三天都不重样。不仅省钱,还能避免浪费,每次买都觉得自己在做一件超有意义的事。”也有消费者喜欢“开盒惊喜感”:“每次拿到盲盒都像拆礼物,不知道会是什么,有时是巧克力流心包,有时是海盐牛角包,偶尔还有商家赠送的小饼干,这种不确定性太有意思了。”

与“真香党”的热情不同,部分消费者的体验却充满落差感。保质期“极限踩线”,让一些人直呼“不敢吃”。有用户在平台评论区留言:“晚上9点半取货,回家一看保质期到当晚11点,相当于拿到手只剩1个半小时就过期了,商家太不负责了。”也有消费者对临期食品心存顾虑,担心品质问题。

价值不符也让性价比打了折扣。有消费者称:“‘剩菜盲盒’标价15.9元,承诺价值在40元至43元,但我拿到的商品原价总计32元,差了最少8元,感觉被忽悠了。”消费者赵女士说,她特意查了商家门店的原价标签,发现“剩菜盲盒”里的商品都是单价较低的品类,“商家明显在‘凑数’,根本不是‘随机惊喜’,而是‘清库存套路’。”

还有人吐槽:品类单一,导致惊喜感变乏味感。“连续三周在同一家店买‘剩菜盲盒’,每次都有两个相同的肉松小贝,我不爱吃肉松,最后只能送人。”消费者孙女士说,她理解“剩菜盲盒”的随机性,但希望商家能控制重复品类的比例,“哪怕多放一种不同口味的小点心,体验感都会好很多,现在完全没了开盲盒的期待。”还有消费者表示,虽然“剩菜盲盒”价格实惠,但取货时间普遍较晚,而且下单后不可退,让人感到很被动。

此外,蔬菜类“剩菜盲盒”的品质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记者购买的一份15.9元蔬菜盲盒中包含黄瓜、白菜、三种辣椒、茄子、番瓜、平菇共8种蔬菜,种类丰富、份量适合单人食用,但个别蔬菜的新鲜度欠佳。

多数消费者对“剩菜盲盒”的理念普遍认可——它既为商家减少了食品浪费,也为消费者提供了高性价比选择,是践行反食品浪费的有益尝试。大家对“剩菜盲盒”的期待也很明确:既要便宜、有惊喜,更要新鲜、安全、可靠。

广大消费者对平台提出了更高的监管期待,希望能够对“剩菜盲盒”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以保障食品安全,尤其是对生鲜类商品的监管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同时,消费者希望商家能够坚守诚信原则,对于“剩菜盲盒”内的商品,必须清晰标注其生产时间、保质期、储存条件以及风险提示等关键信息,以杜绝任何形式的虚假宣传行为。 在提升消费者体验方面,建议烘焙类商家和便利店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允许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勾选不想要的商品,比如不含肉松等成分的产品。对于蔬菜商家来说,可以考虑对易损坏的叶菜进行单独包装,并明确提示消费者最佳食用时间,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商品的完整性,还能有效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平台和商家共同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更加安全、便捷、满意的购物环境。

实际上,“剩菜盲盒”并非仅仅是将临期食品进行简单的打包销售,它所考验的更是平台监管的严格性和商家责任意识的深度。这种模式的价值远不止于帮助消费者节省开支,更重要的是,它为探索低碳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只有当平台和商家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将“剩菜盲盒”这一新颖的尝试转化为一种可持续的选择,并最终实现消费者、商家以及环保目标的多赢局面。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