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乐知生活在线 生活快报
分享

近日,商丘工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沙海植梦·青春锁沙”实践团跨越1685公里,奔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聚焦沙化治理、治沙人访谈、惠农政策等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韩雪松、席鹏的带领下奔赴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生态公益林基地、民勤县节水科技馆、民勤县防沙治沙纪念馆、民勤县乡村记忆博物馆等地,用脚步丈量沙漠、用汗水浇灌梭梭树、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

在收成镇兴隆村生态公益林基地,团队成员与来自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河南财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大学生一起走进沙漠为梭梭苗浇水培土,中午骄阳炙烤着连绵的黄沙,队员们首次感受到沙漠的炙热。浇灌不易,队员们分工协作,或扛管奔走、或弯腰排线,沙砾硌脚、暑气蒸人,却没一人喊累,眼神满是坚定——要让每株梭梭苗喝饱水,扎根沙海。在与村民交流中得知过去村庄每年都遭风沙侵袭,近年来种植的梭梭树逐渐改善了沙漠的面貌。这份实践,让青春与治沙使命相融,队员们决心以后续行动,持续为沙海添绿,让青春在锁沙战线上熠熠闪光。

在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斑驳的老照片将民勤曾被风沙吞噬的往昔一一呈现。队员们驻足于“沙进人退”的场景复原区,风沙呼啸的音效中,仿佛看见先辈们携家带口逃离沙暴的艰难。而当目光转向“人沙抗争”展区,治沙工具从简陋到智能的迭代,见证着民勤人誓与风沙较劲的决心。在纪念馆外的治沙林,实践团采访了正在给梭梭树浇水的治沙老人。“老人家,这浇树的水从哪儿来呀?” 队员的提问拉开了对话的序幕。老人家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不远处的引水渠笑道:“有黄河引水渠!过去没引水渠,治沙人要走十几里路到深井里打水,现在有了黄河引水渠,树也能喝饱啦。”谈及风沙变化,爷爷眼中泛起光亮:“以前风沙能把房子埋一半,现在不一样了!这林子挡住了不少风,沙尘暴明显变小,庄稼也能好好长啦。”话语间,满是与沙搏斗半生的自豪。

晨光熹微,实践团踏入了民勤县乡村记忆博物馆,馆内一件件古旧的生活用具,一幅幅发黄的黑白照片,一台台烙着时代印记的放映机……带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队员们驻足凝视,用心感受文化的力量,深切体会到了农村面貌大改变、生产大发展、生活大提升的显著成就。

从深入沙漠腹地的亲身体验到防沙治沙纪念馆的探寻,从参观乡村记忆博物馆到与治沙老人面对面交流,经过六天的实地参观和调研,实践团对民勤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基于当地环境条件发展的特色经济产业有了基本了解。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与生态和谐、文化繁荣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他们将把这份宝贵的经历与感悟,化作前行的动力,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发布时间:2025-07-09 15:53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