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市场的占有率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突破3140万辆,其中动力电池装车量更是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随着首批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电池逐步进入“8年质保期”,再加上一系列新能源车换新补贴政策的陆续实施,我国即将迎来一场动力电池的集中退役高峰期。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也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和循环再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此类电池含有锂、钴、镍等重金属以及多种化学成分,若处理不善,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触发触电、爆炸等安全隐患,并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污染。

根据最新测算,预计到2030年,我国退役的动力电池总量将超过350万吨。其中,那些电芯性能严重退化且存在较高安全风险的电池,将被纳入再生利用流程,踏上“重生”之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在回收技术方面持续取得进步,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规范化回收率仍不足25%。这表明,尽管我们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在提高回收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换句话说,大量退役电池并没有流入正规渠道,而是被“低价转卖”“拆车贩卖”甚至“私下处理”掉了。

格林美(武汉)城市矿山产业集团回收总监罗来新表示,电池卖给私人企业,或者个人的黑作坊,可以不带税票,一个电池可能价值大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我们回收的大部分车是没有电池的,没电池的占到总量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存在一个普遍困境:合规企业“守规矩却难赚钱”,不合规的小作坊却“低成本高收益”。正规企业按国家标准运作,必须在厂房建设、设备更新、安全环保、技术研发等方面持续投入,成本高回报慢。

然而,众多不具备合法资质的“小作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它们几乎不进行环保处理,以极其简单和粗暴的方式拆解电池。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还潜藏安全隐患,更通过提高收购费用来夺取废旧电池资源,导致优质资源被劣质资源所排挤。

面对动力电池回收链条冗长、流向复杂等诸多挑战,我国工信部等相关部门不断强化源头治理和全流程监管。为此,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产品可追溯、责任可追溯的质量保障体系。唯有通过明确规则、责任清晰、监管闭环,动力电池产业方能实现绿色、高效、安全、有序的高质量发展。这一举措旨在推动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绿色低碳社会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