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乘用车联合会的最新数据,5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零售渗透率显著上升,达到了52.9%。这一增长势头得益于报废更新、以旧换新以及新能源车辆免征购置税等一系列普惠政策的支持,为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燃油车市场却呈现出不同景象,其市场份额不仅持续下降,而且在许多大城市中,燃油车甚至成为了限牌的对象。这种限制性政策对于燃油车未来的发展前景无疑是不容乐观的。

16日,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通告,宣布在现有的普通车增量指标配置计划基础上,将于2025年下半年额外增设6万个普通车增量指标配置额度。这些新增指标将通过摇号的方式进行分配。此次调整是为了积极响应和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相关要求,旨在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根据《广州市中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法》的规定,广州市每年的普通增量指标配置额度总计为8万个,其中摇号分配4万个,竞价分配4万个。这些指标是按照月份平均分配的。与此同时,节能车和新能源车指标则可以享受更便捷的配置方式,即无需参与摇号和竞价,可以直接进行配置。

然而,即使加大投放车牌,对于燃油车的需求究竟是更好满足了,还是本质上依然严格压制发展呢?5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到116.7万辆,同比增长30.2%, 1-5月累计生产524.9万辆,增长41.1%。这个惊人的增量,很大程度就是对燃油车的取代而获得的,是一种此消彼长之后的快速增长。

燃油车的被取代,是市场自发规律的结果,也是行政长期引导的结果,甚至成为很多地方传统车企跌落巅峰的原动力。部分传统车企因转型困难陷入经营困境。在此背景下,是否应调整现行政策,以平衡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发展,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

新能源车辆已经成为我国减排工作的中坚力量,然而,传统燃油车依然是PM2.5和NOx等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根据最新数据,我国一线城市中,移动源污染的占比仍然超过30%。在此背景下,限制燃油车购买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环境压力。然而,部分城市在限制燃油车购买的同时,却依然依赖燃油车税收。以2024年为例,国内汽车消费税中,燃油车所贡献的比重高达68%。这种财政依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矛盾,凸显了我国在制度层面上的困境。一方面,我们既要限制燃油车,又要依赖燃油车税收,这种“既要又要”的思维不仅南辕北辙,互相矛盾,还进一步扭曲了油车市场的真实需求信号。那么,燃油车是否应该继续限制?我们是否应该将选择权交还给市场,让车企与消费者能够自由地做出决策?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目前,新能源车辆的渗透率已成功突破50%的关键门槛。在此背景下,燃油车市场正陷入一场价格战,部分车型的降价幅度甚至超过了20%,然而这一举措却未能有效扭转销量下滑的趋势。在20万元级别的燃油车市场,如迈腾、雅阁等传统车型的市场份额正被比亚迪DM-i等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所大幅侵蚀。尽管传统汽车制造商仍然需要依靠燃油车的利润来支撑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但燃油车的利润率却持续下滑,一些企业甚至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虽然政策的倾斜加速了新能源车辆的普及,但也催生了一些燃油车企提前退出市场的现象,进而引发了就业等社会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