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于北京北投购物公园的蜗牛广场,随着夕阳余晖渐行渐远,一场别开生面的“落日音乐会”正式上演。在此相聚的不仅有热衷购物的顾客,还有专程前来打卡的乐迷,他们相邻而坐,一同沉浸在音乐的韵味之中。

于北京地区,诸如国家植物园科普馆前广场、海淀公园畅春剧场等地,音乐会将不定期上演。在这里,人间烟火与艺术氛围相互映衬,为炎炎夏日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意外的愉悦。

近期,我国商务部正式拉开了2025年“服务消费季”活动的序幕。此次活动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商业、旅游、文化、体育和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旅游+”“美食+”等多元化的融合消费新场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从过去各自为政的单打独斗,到如今协同作战、资源共享的新局面;从行业间的界限分明,到如今的相互融合、功能整合。可以说,“融合”已成为激发内需、促进消费的关键词。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转向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驾齐驱的阶段,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个性化、智能化、多层次的消费体验。消费场景融合,不是功能、资源、门类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多业态集成推动商品和服务焕新,以沉浸式体验等形式重塑消费方式,进而实现消费提质升级。这样的融合,是顺势而为、有的放矢。

以商场这类综合体为例,传统印象里,商场的功能就是购物和餐饮;而如今,不仅品牌车企占据商场一楼黄金位置,各类青少年训练营、健身俱乐部都把店开了进来,连体育比赛都可以直接搬进来。前段时间,上海启动体育消费节,把篮球、拳击、飞镖等赛事开在商圈里,既让体育爱好者有了更丰富的活动体验,也为商场带来了客流量。

“融合”的另一面是找到结合点,把能“破圈”的领域搭配在一起,才能发挥出1+1>2的综合效益。比如,对消费者而言,一次展览、一场演唱会、一个景点,都能成为奔赴一座城市的理由。许多地方把比赛门票、演出门票升级为“城市通行证”,消费者凭票可免费游景点、坐公交,购物和餐饮也能享受折扣。可见,找准穿针引线的“引子”、巧设相辅相成的“搭子”,老场景也可以在新业态下迎来新流量。

消费场景不只是商品交易、服务开展的场所和载体,更是消费者心愿达成、情绪抒发、文化表达乃至身份认同的平台。集成式推出多元化消费场景,增添视、听、味、触等各类感知元素,为的正是让消费者收获更多元、更及时、更满意的消费体验。特别是像全家出游、同学聚会、朋友相约等情形,消费需求本来就是多元多样的。如果出行一次、只去一处,就能同时兼得珍馐之味、文化之美、新潮之盛、康健之娱,消费的潜力势必会释放出来。

消费场景融合、业态模式创新,背后的支撑是物理空间再造。走进吉林长春的“这有山”商场,里面确乎是一座“山”,山路两侧穿插排布茶社、书店、话剧院、影院、文创店、小吃街等场景,消费者在闹市区里就能探秘“桃花源”。传统商超如何在网购时代找回人气,“这有山”提供了启示。创新谋划、科学布局、有效投资,推动传统的街区、景区、商场、园区等物理空间迭代升级,方能为消费场景融合、业态聚能按下加速键。

目前,众多场景融合技术尚处于初步探索的1.0阶段。若要实现高频次、高质量的场景切换与用户响应,单凭常规手段显然难以满足需求。创新思维不可或缺,脱胎换骨的改造更是关键。我们必须紧密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深入洞察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加快资源整合、业态重塑、产品升级和品牌打造。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过程顺理成章,实现消费者与商家双赢的局面,让市场好评如潮,商家生意兴隆。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