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在机器人领域,要实现双脚平衡并精确地将行李箱放置在指定客房门前,这对运用手脚力量充当酒店服务员来说,无疑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

为了提升这一活动的挑战性,我们引入了更多的竞争元素和时间限制。在8月16日举行的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场景技能竞技赛中,特别设置了酒店场景下的清洁服务和迎宾服务两个项目。在这场竞技中,参赛队伍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同时还要精确掐表,合理分配比赛时间。其中,唯一参赛的双足机器人战队BIGAI-UNITREE,不仅要承担搬运箱子的任务,还要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并高效完成客房清洁工作。

“之前大家或许认为人形机器人更多的是吉祥物,很少真正地见到机器人在工厂或家庭干活儿。”该战队研究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机器人中心执行主任黄思远说,本届运动会的一大亮点,就是机器人要完成药品分拣、物料搬运、酒店服务和清洁等应用场景的任务。

以往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传统的轮式机器人因结构简单、控制难度低而成为主流选择。双足机器人如果要迎难而上,怎么上?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机器人中心研究员贾宝雄认为,面对轮式机器人对手的大底盘,双足机器人在搬运行李箱、弯腰捡垃圾的过程中要解决重心稳定的问题,才能缩短比赛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自主研发了CLONE闭环全身遥操作系统与“通智大脑”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体框架,可以根据床、床头柜等家具的高度精准设定机器人弯腰的程度,并且通过遥控器操作员的头显控制,指挥机器人起立或弯腰。

黄思远提到,通研院的科研项目中,正好涉及相关的科研方向。就在比赛前不久,通研院具身机器人中心实习研究员、“通计划”学生李逸旋刚刚提交了关于CLONE闭环全身遥操作系统的论文。此次运动会,“行走的论文”就出现在比赛场上了。

机器人光有灵活的身体还不够,智能的“大脑”也要派上用场。基于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通通”的核心技术,通研院自主研发了通用具身机器人大脑“通智大脑”,机器人可以通过“通智大脑”的空间感知和记忆功能理解场景、任务、反馈等信息,进行深度推理与价值驱动决策,联通视觉与动作策略,实现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可解释、自适应且目标导向的智能物理交互。

换句话说,在“大脑”和本体的合力下,机器人真正实现了“眼里有活”,能够根据地面水渍自主选择干抹布进行擦拭,看到客人手持行李会主动引导至电梯。

距离场景赛不远处,单机舞蹈项目也给机器人的“大脑”和本体上了难度——机器人要具备舞蹈能力,要完成旋转等高难度动作,还要保证身上的表演服饰不掉落。

贾宝雄介绍,工程师前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系统学习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例如太极、武术、查尔斯舞、街舞、华尔兹等,再结合物理仿真的方式实现机器人脚步与地面的交互,并将不同的舞蹈融合在约3分钟的比赛时间内。

不仅如此,在设计表演服装时,团队还考虑到关节部分的剪裁和过热保护问题,让服装成为点缀而非累赘。根据运动会组委会公布的单机舞蹈决赛成绩,BIGAI-UNITREE战队以95.40分(满分100分)的成绩夺得该项目金牌。

本届运动会开幕式当晚,有24支学生队伍也组成方阵走进会场。他们中有3支中学生队伍和21支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队伍,作为机器人的幕后“军师”,展现中国科技的新生代力量。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李逸旋与李佩洋,作为酒店场景赛的算法研究员,专注于算法开发工作。在激烈的比赛中,他们两人分别装备了遥控器和头显,默契地分工合作。李逸旋负责操控机器人的下半身移动,而李佩洋则精准控制灵巧手的抓取动作。在比赛划定的活动区域内,他们展现了极高的配合默契,为机器人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共同助力机器人在比赛中出色发挥。

在采访环节,战队中的多位工程师共同强调了机器人的通用性这一关键特点,指出机器人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特定场景或单一任务。李佩洋进一步阐述,在本次比赛中,团队并未设定具体的比赛结果预期,亦未特别打造针对极限情况的专用方案。相反,他们更加注重将“通用”这一理念贯穿于比赛始终,力求使机器人能够精准地执行各种领域的不同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从赛场到实际应用场景的转化距离。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