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根据数据统计,自今年入汛至今至8月28日,我国经历了29轮较大规模的降水活动。在这之中,有10次降水强度较大;而两次降水过程尤其剧烈,分别发生在6月17日至23日以及7月23日至29日。

在7月23日至29日期间,华北地区遭遇了一场特强降水,影响范围广泛。根据监测数据,这一时期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北部、内蒙古中东部以及东北地区部分地区的累计降雨量达到了100至200毫米。其中,北京北部和西部山区、河北北部山区等局部地区降雨量更是超过了250毫米。尤为突出的是,北京密云区的郎房峪降雨量达到了惊人的573.5毫米,而河北保定的易县降雨量更是高达605.8毫米。这一降水过程对当地造成了严重影响。

8月25日夜间起,北方新一轮降水过程再次开启。青海、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地部分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雨。8月28日,北方此轮较强降雨过程进入最后时段,主要降雨区东移至辽宁、吉林一带。

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华北雨季持续时间

华北雨季也被称为“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这是因为华北雨季往往在每年7月下半月至8月上半月,如今,时间已来到8月末,华北雨季仍未结束。

今年华北雨季为何偏长?

专家表示,这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持续偏强偏西偏北、台风活动及地形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全球变暖影响下,副高北界向高纬度拓展,为副高北抬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支蓉分析,今年春季以来,赤道太平洋持续呈现“西暖东冷”的海温异常分布,此类海温配置使得东亚夏季风偏强,并推动副高位置异常偏北。

今年7月以来,副高整体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偏西偏北。尤其是7月,副高脊线位置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北水平。

“在这样的环流异常影响下,低纬暖湿气流沿副高外围源源不断向北输送至我国北方地区,与高纬地区南下的冷空气相结合,导致华北等地降水异常偏多。”支蓉说。

天气尺度系统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不容小觑。历史记录中的多个案例显示,当北上台风与副热带高压(副高)相互作用时,往往能够引发极端的降水事件。以2023年7月底为例,副高向西伸展并北抬,形成了所谓的“高压坝”,这一现象成功阻挡了台风“杜苏芮”的残留涡旋继续北上。与此同时,另一台风“卡努”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共同将大量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从而引发了该地区历史上罕见的暴雨。 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同样通过其远距离的水汽输送,间接地对华北的降水产生了影响。台风的外围水汽和气流沿着副高的外围路径,被输送到华北,这一过程显著增加了该地区的水汽含量,使得华北的降水条件更加充沛。这些自然现象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凸显了天气尺度系统在调节华北地区降水分布中的关键作用。

地形因素在气象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该区域西临巍峨的太行山脉,北依雄伟的燕山山脉,整体地形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阶梯状分布特点。当暖湿气流向北推进时,会受到山脉的阻挡而被迫抬升。这种抬升作用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气流在上升过程中会发生绝热冷却,促使水汽凝结成云滴,进而形成降水;另一方面,在山脉前方可能形成辐合中心,这种辐合作用有助于对流的发展,进一步增加降水的可能性。这种地形抬升效应与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共同作用,进一步提升了降水的效率。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