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美国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的研究团队指出,培养稳定的睡眠模式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恢复过程具有积极作用。

该校研究人员近期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进展》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他们指出,对于经历心力衰竭症状并成功恢复的患者而言,维持规律的睡眠模式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中度睡眠不规律性将显著提高患者在接下来的六个月内遭遇再次急诊治疗、住院治疗甚至死亡等不良临床事件的风险,这一风险甚至可能增加一倍。这一发现强调了规律睡眠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招募了32名在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间曾因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在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医院等医疗中心住院的患者。出院后根据他们的睡眠模式,被分为规律睡眠者或中度不规律睡眠者。

研究发现,出院后有21名参与者在六个月内发生了一次临床事件,其中13人被归类为中度不规律睡眠者,8人被归类为规律睡眠者。从统计学上看,中度不规律睡眠者发生临床事件的风险是规律睡眠者的两倍多,即使考虑到睡眠障碍和其他潜在疾病等可能的干扰因素,中度不规律睡眠者发生临床事件的风险仍然更高。

研究人员指出,在人们进入睡眠并得到充分休息的时段,血压和心率通常会比日间活动时有所下降。然而,睡眠时间的波动可能会干扰调节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机制,导致不规律的睡眠模式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鉴于此,对于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而言,调整并优化睡眠规律性可能成为一种经济实惠的治疗策略,有助于减少临床并发症的风险。通过改善睡眠质量,患者有望在维持健康的同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