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今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行业正经历一场由标准迭代引领的深刻变革。从排放控制、电池安全,到车身部件、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一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加速推进与实施,不仅提高了行业的技术“门槛”,更为产业向安全、绿色、智能方向转型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密集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汽车技术的重要标准征求意见稿及修订文件,这些文件聚焦于自动紧急制动、车门把手安全、动力电池防护等至关重要的安全领域。其中,多项原本为推荐性标准的规范将被升级为强制性要求,以进一步加强汽车安全性能。 例如,工信部公开征求公众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意见,旨在对电动式和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以及结构强度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这一举措有望显著提升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整体安全性能。 此外,《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预示着它将有可能取代现行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乘用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9901-2021)。新标准将加强对弱势交通参与者的保护,并新增了对行人、自行车、踏板式摩托车等目标物体的识别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性能。 同时,《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 20071-2025)标准的推出,通过优化碰撞试验的条件和评价体系,旨在增强汽车在侧面碰撞中的乘员保护能力,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的驾驶环境。

在行业人士看来,密集出台的多项新标准,既回应了市场发展中的现实痛点,也为零部件企业指明了技术攻坚方向。例如,《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 17691-2018)修改单(征求意见稿)在重点识别现行标准实施5年来的技术瓶颈与监管漏洞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并新增涉及氢燃料发动机的条款。此次修订将为氢燃料发动机量产扫清标准障碍,从而推动氢内燃机商用车快速落地应用。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的发布,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标准进入“史上最严”阶段。与2020版标准相比,新标准将热扩散测试要求从“起火前5分钟报警”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并新增底部撞击、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彻底重构了电池零部件的技术要求。针对新能源汽车实际使用中出现的各类安全风险提升安全性能要求,是新标准的重要内容,包括底部撞击测试、快充等方面的新增测试项目,可以帮助动力电池大幅提升安全性能,降低安全风险。

今年下半年,随着一系列技术标准的相继发布和实施,汽车零部件企业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合规挑战。然而,从长远视角来看,这些标准的提升实际上成为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更加明确研发方向,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还能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同时有效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变革将助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这场由技术标准引领的变革浪潮中,那些能够迅速实现技术迭代、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兼顾成本效益的企业,无疑将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