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在2025年的上半年,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推动汽车零部件领域涌现出众多新兴趋势。这些趋势不仅正在改变行业的发展布局,还在对产业链的生态系统进行深刻的重塑。

今年伊始,DeepSeek引发的行业震动再次将人工智能推向了热点话题。随着AI技术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影响力已从最初的局部应用扩展至全面渗透,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动力。AI大模型的应用更是引发了行业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与最初仅限于智能座舱或智能驾驶等局部AI应用不同,如今众多汽车制造商纷纷开始构建AI基础平台,以此作为支撑整个行业架构的基石。AI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对于全域AI的操控性至关重要。此外,AI驱动的研发活动正成为锂电池技术创新的关键突破口之一。AI技术的应用正在革新材料研发的模式,预计将显著加快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进程,为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目前,DeepSeek主要被应用于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大汽车业务板块,通过其开源、低成本和高效的模型优化技术,正在对汽车芯片、激光雷达、操作系统等核心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并推动智能驾驶、人机交互等细分场景加速进化,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并提升产品性能。

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企业跨界布局eVTOL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案例屡见不鲜,他们正与第二增长曲线不期而遇。在eVTOL领域,因为高比能固态电池软包锂电池的小批量生产更贴合eVTOL需求,新的布局和市场开拓有望加速固态电池的量产应用,为动力电池厂商打开一扇新的市场“出口”。据悉,孚能科技eVTOL半固态电池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完成设计验证与PV产品验证测试,已向低空经济领域头部客户送样;力神电池2024年交付1万支能量密度达325Wh/kg的软包聚合物eVTOL电芯,能够满足高安全性、1000次以上循环寿命、2吨级大吨位飞行器起降的需求。此外,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比克电池等传统锂电池厂商,以及上海洗霸、欣界能源、金羽新能等固态电池新入局者,纷纷针对eVTOL或低空飞行场景开发更高性能的电池产品。

相比新能源汽车,eVTOL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等要求更高,这促使企业加大对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固态电池在eVTOL领域的应用,不仅加速了自身的量产进程,还有望反哺新能源汽车领域,提升整体电池技术水平。

人形机器人领域正逐渐成为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热门投资方向。这些企业从仿生关节、精密减速器,到专用轴承、执行器等核心部件,纷纷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布局这一领域。这种战略转型不仅得益于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还得益于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精密制造、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深厚产业基础。 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首先,人形机器人与汽车零部件产业在高端精密制造领域紧密相连,二者在材料、工艺、传动系统、精密加工等核心技术方面高度相似。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中积累的精密加工、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可以顺利迁移至人形机器人制造领域。此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机械设计、传感器应用及控制算法等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零部件企业长期深耕汽车产业链,在高精度制造、规模化生产、成本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建立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随着智能驾驶等新技术的发展,汽车逐渐成为“具身智能终端”,零部件企业通过将软硬件结合,将具身智能技术融入汽车行业,实现产业协同效应。这种跨领域的融合,不仅推动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然而,在仿生机器人这一领域,也呈现出一种“过热”的态势。一些企业投身其中主要是跟风炒作,其产品距离实现商业化应用尚有相当大的距离。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