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近期,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旨在稳步推进布局合理、品质升级、技术领先的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将适时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大功率充电应用城市与高速走廊。力争到2027年底,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的数量将超过10万台。这一举措是国家层面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采取的精准施策的重要一步,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用户,尤其是长途驾驶者来说,他们普遍遭遇着充电耗时较长、整体体验不佳的挑战。尤其在节假日出行高峰时段,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桩常常出现排队拥堵的情况。同时,充电桩数量短缺、布局不均,以及部分设施陈旧或损坏等问题也较为普遍。

如何提升充电效率?建设大功率充电设施是一个重要路径。电动汽车充电时间主要取决于车辆电池容量与充电桩充电功率。这就好比用水龙头接水,普通充电桩是“小水流”,大功率充电桩是“大水流”。大功率充电设施通过提升电流电压参数、加粗电线、优化接口等办法,让电能“跑得快、送得多”,从而实现快速充电。而《通知》提出,要建的正是单枪输出功率超过250千瓦的大功率充电设施。

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核心价值远不止于“快”。一方面,可释放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从用户体验角度看,更高的充电效率意味着更少的“里程焦虑”。另一方面,能提升新能源车辆运营效率。对出租车、网约车、物流车等高频使用车辆来说,显著缩短补能时间,可以提高运营效益。

既然大功率充电设施好处多,为什么不早推广?技术成熟度,是“超充”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用的前提。近年来,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充电技术逐渐成熟,它能耐受高温、高压,使充电设备在电能转换时效率大幅提升,能量损耗明显降低。碳化硅技术还能让充电设备体积变小、重量变轻,既方便安装布局,又降低建设成本。同时,液冷技术普及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散热保障,提高了充电效率和稳定性。技术进步为大功率充电设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考虑到大功率充电设施诸多优势,近年来,各大厂商纷纷加大生产建设力度。深圳、广州、海南等地推出了“超充之城”“超充之都”“超充之岛”等建设计划,明确支持超级大功率快充技术。

针对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面临的问题,新政针对性地提出了规范要求。在建设时序方面,要求率先对重大节假日期间利用率超过40%的充电设施实施大功率改造,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投建。在标准方面,强调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等标准的统一和向前兼容至关重要,避免“各自为战”,确保用户无忧使用。

在广泛推广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大规模应用背景下,电网的承受能力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超大规模、超高功率的充电负荷对局部电网造成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现象不容忽视。因此,推动大功率充电设施与电网的深度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电网能够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应适度超前规划电网建设,确保其能够满足未来大功率充电设施的需求。同时,对现有电网进行及时改造和升级,增强配电网的接入能力。此外,还需提升充电场站的负荷响应调节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应对高峰时段的充电需求,从而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和高效供电。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大功率充电设施带来的挑战,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绿色出行的发展。

构建高品质的充换电网络,不仅是一场关于充电效率的竞争,更是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下半场中,必须稳固的“基石”。我们需不断优化这一体系,为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劲支持,并引领全球绿色交通的潮流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