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近年来,民乐县紧紧围绕“生态优先、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饲草种植与畜禽养殖的深度融合。通过精心布局全产业链条、充分运用数智化技术赋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化利用,成功地将“草”转化为了助力民富的“绿金子”,将“畜”变成了促进增收的“活资产”。这一举措不仅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六坝镇,华瑞农业打造了一座集5万只肉羊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园于一体的智慧牧场。这里,先进的智慧牧场系统高效运转,为养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效益。借助“e养羊”平台,技术人员能够实时监测每只羊的健康状况,包括体温、进食量和运动轨迹,确保它们的健康成长。同时,配合全日粮精准配料系统,华瑞农业成功将饲料利用率提升了15%,并将养殖成本降低了20%。 华瑞农业负责人自豪地介绍:“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不仅让养殖周期缩短了1个月,而且每只羊的增收也达到了80元。这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为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目前,该项目每年繁育优质种羊2万只,出栏育肥羊3万只。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合作模式,华瑞农业成功带动了周边20户专业养殖户,使他们年均增收超过6万元,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智慧化转型并非个例。民联镇万头肉牛标准化繁育基地引入智慧牧场ERP系统,通过精准饲喂和实时监控,每头牛育肥周期缩短1个月,节约成本300至400元,预计年繁育肉牛1.2万头,带动200余户农户发展饲草种植和肉牛育肥。洪水镇叶官村千头牛育繁基地通过基因族选育和胚胎移植技术,培育荷斯坦、西门塔尔等优质品种,今年投产后预计年利润达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个。

民乐县以“草畜配套、循环利用”为路径,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绿色资源。位于六坝镇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中心,日处理粪污285吨,通过厌氧发酵技术日产沼气5500立方米、有机肥280吨,全部还田用于2500亩农田,实现粪污零排放和土壤肥力提升。“我们将牛粪与秸秆混合制浆,形成‘秸秆——饲料——粪便——肥料——牧草’的循环链,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300吨。”华瑞农业项目负责人表示。

秸秆综合利用更是民乐县的“生态名片”。通过“联户青贮分户使用”“集中青贮分散销售”等模式,全县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85%以上,年转化秸秆30万吨,既解决了焚烧污染问题,又为养殖提供了低成本饲料。甘肃鸿飞生物公司还将秸秆基料化,培育出香菇、平菇等食用菌,年产值超500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

民乐县以草畜产业为纽带,推动“种养加销”全链条融合。在良种繁育端,建成华瑞农业肉羊核心育种场等4个国家级育种基地,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3%,年提供优质胚胎2万枚。在加工流通端,培育“华瑞牧场”“银河”等11个“甘味”品牌,开发羊肉分割产品、乳制品等42款深加工产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7.5亿元。在联农带农端,创新“投种还羔”“托管代养”等模式,农户通过养殖良种母羊,每只可获150元饲养管理费,年收益增加4万元。

通过整合运用“五良”技术,我们成功推动了草畜产业实现了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显著跨越。县农业农村局的负责人在介绍时指出,截至目前,全县的畜禽饲养量已达到330万头只,其中规模化养殖的比例高达75%。同时,粪污的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5%,这一成绩显著提升了畜牧业的整体效益。此外,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增加值比重也实现了显著提升,目前已达到35%。这不仅展示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标志着我县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民乐县在草畜结合的实践中,不仅巩固了生态保护的坚实基础,更有效激发了农业产业的巨大潜能,同时为农民拓宽了增收的新途径。展望未来,民乐县将继续深化种养结合的协同机制,从良种培育、智慧农业管理、品牌建设等多个维度精准施策,推动草畜产业向着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此举将为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富裕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