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在本暑期,观众无需离开上海即可领略麦积山石窟艺术的魅力。“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展览已于昨日于宝龙美术馆盛大启幕。

本次展览展示了137件精选的麦积山石窟艺术品(包括62件文物精品和75件复制作品,其中12件为一级文物),同时还有40余件与麦积山石窟艺术深度交融的当代艺术作品,旨在全方位向观众呈现麦积山石窟艺术的魅力。

麦积山,亦称麦积崖,坐落于我国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其山形宛如堆积如山的麦垛,故得此名。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东晋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开凿,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与修缮,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石窟”。其中,麦积山石窟收藏了众多精美的泥塑作品,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彰显了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此次展览以“凿山为境——麦积山石窟艺术的精神表达”“有相美学——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流变传承”“塑影凿痕——麦积山石窟技艺的匠心智慧”“千年流光——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永恒印记”四大板块呈现,涵盖泥塑佛像、洞窟壁画、石雕造像碑、泥塑残件、复制洞窟、微缩洞窟模型、研究文献等多类型展品。

展览策展人杨玲介绍,受地理环境和地貌影响,麦积山独有的泥塑传统,使其与其他石窟艺术有很大区别。麦积山石窟自后秦开窟,直到明清,作品没有间断。从后秦典型的西域风格,到北魏秀骨清像的中原风格,再到西魏的脸颊略圆、北周的方中求圆、隋唐的丰满圆润、宋的写实、明清的略显呆板等特点,麦积山石窟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过程,具有文化延续性。

同时,泥塑作品又散发着浓郁的民族化、本土化特点。比如展览中复原的第123窟是麦积山西魏造像保存最完整的窟龛之一,窟龛内的造像着装也真实反映当时的秦州乃至北方地区日常生活的服饰文化特点。窟中的泥塑童男立像身穿长款窄袖胡服,头戴露顶毡帽,脑后发辫可以从帽顶的洞里穿出来。泥塑童女立像梳了双丫髻,身穿宽袖短衫和齐胸喇叭裙,肩膀处还有两根肩带,这也是1400多年前的时髦“吊带裙”。这些精美泥塑对于认识和了解西魏时期秦州、长安和关中地区世俗人物服饰的发展变化过程、流行特点等具有重要意义。

麦积山的洞窟,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洞窟内都绘有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不仅体现了当时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有些壁画填补了我国绘画史上的诸多空白。其中,五幅大型“薄肉塑”飞天壁画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巧妙地将绘画与雕塑相结合,开创了绘画史上的新篇章。 北周时期的《车马出行图》则是一幅极具立体感的壁画。画面中,一位尊贵的贵妇乘坐着一辆由四匹骏马拉动的华车,车前有侍从引领。这幅壁画原置于洞窟的天花板上。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并充分考虑了人在仰视时的错觉关系。因此,当人们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赏时,这幅壁画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走向和动势,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画师对透视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