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攀升至1222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然而,一些行业面临经营压力,白领职位数量增长放缓,甚至出现减少。在此背景下,调整职业规划,转向从事技能导向的“蓝领”职业,成为许多年轻人应对现实挑战的务实选择。

近年来,我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针对稳就业问题采取了密集且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举办各类招聘活动、强化就业指导服务、积极拓宽基层就业岗位以及大力扶持创新创业等。在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695万人,这一数字已经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大约58%。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持续向好,岗位供给将逐步得到改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拉远看,经济周期与任何一代人都不可能完全同频,只要不放弃、不躺平,总能迎来转机。

没当“白领”绝非“降格”,如今的“蓝领”职业早已打破刻板印象,展现出新魅力。

新型工业化浪潮呼唤“智”“技”融合的顶尖工匠。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加速迈向制造强国,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产业化应用加快,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高学历人才不断加入,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大学生詹兆君入职联想合肥生产基地,从一线操作员干起,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薪资超过了很多同龄“白领”。放眼全国,越来越多的“詹兆君”正以精湛技艺和创新智慧,为夯实我国工业体系的质量基石作出贡献。

消费升级也需要知识型服务人才。服务行业正朝高品质、个性化、体验式方向跃升,从业者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要有文化底蕴、审美素养和沟通智慧。郑州师范学院家政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茶艺与插花等知识,毕业生早早便被录用;上海某高端养老机构引入具备心理学、营养学背景的本科毕业生担任“健康管家”,显著提升了服务满意度。当前,高端家政、定制旅游等新兴领域,驱动着服务业的理念革新与业态升级,成为高技能人才施展才华的新舞台。

“白领”或“蓝领”,不过是外在标签。对国家、社会而言,无论是攻克芯片难题的科学家,还是提供温暖陪伴的护理员,满足社会真实需求即是对发展的贡献。于个人,一份合理收入保障生活尊严,一段能带来成长与满足的职业体验滋养人生,便是最踏实的收获。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已突破6000万人,但仍面临总量不足、结构失衡问题。

国家正加大力度为技能人才成长铺路:职业教育法打通职教升学通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大力推进“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多地推行“新八级工”制度,拓展职业发展路径;社保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多地积分落户政策优化调整……政策多维发力,不断提升技能型岗位的福利保障、成长性与职业尊严。

在展望未来,要让“蓝领”职业更具吸引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协同行动。首先,政府部门需做好前瞻性的规划工作,强化对人力资源的分析与预测,并增加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其次,教育机构应当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以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个人在职业规划时,应结合自身兴趣、能力和市场需求,避免盲目跟风,做到理性选择。企业方面,应完善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评价与晋升机制。 当国家培养与个人努力相互结合,并能够精准转化为社会所需、个人所长时,我们对于人才浪费的担忧将得以缓解。届时,无论是被称为“白领”还是“蓝领”的职业,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绽放光芒,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样的未来,将是一个人才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的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领域里实现价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