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东南亚市场正成为锂电池企业集中拓展的新兴领域。

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纷纷抢滩香港股市,这一现象映射出锂电行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这一趋势得益于全球新能源革命的推进以及海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的双重动力。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发文强调,尽管2024年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整体营业收入和利润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锂电池环节却依然展现出强劲的盈利势头,成为产业链中利润率最高的部分,其利润占比接近六成。

然而,高利润并未阻止行业走向激烈的价格战。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锂电池组均价已降至115美元/kWh,较2023年大跌20%,创2017年以来最大年度降幅。其中,中国价格最低,仅为94美元/kWh,明显低于美国和欧洲市场。

报告同时指出,价格战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迫使国内电池制造商一方面向包括储能在内的下游领域拓展;另一方面积极布局国际市场,尤其是愿意为高品质锂电池支付溢价的海外客户。

东南亚市场则成为锂电企业重点布局的新蓝海。

以泰国和马来西亚为例,两国相继出台支持电动化发展的政策。其中,泰国提出“3030政策”:计划2025年电动汽车销量达22.5万辆,2030年达72.5万辆,占产量的30%,并在2035年实现全面电动化。马来西亚也设定2030年电动车销量占比15%、2040年增至38%的目标,同时为相关企业提供最长10年的所得税减免政策,减免幅度达70%至100%。

得益于国际市场扩张,2025年前4个月,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据锂电行业规范公告企业及相关协会统计,1至4月,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473GWh,同比增长68%。其中,储能型电池产量达110GWh,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约184GWh;同期出口总额达1554亿元,同比增长25%。

在产业链上游,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同比增幅均超过40%,其中正极材料产量达115万吨,负极材料76万吨,隔膜约80亿平方米,电解液47万吨。在原材料方面,电池级碳酸锂产量27万吨,同比大增60%,而电池级氢氧化锂则同比下滑14%。

不过,锂电企业出海之路并非坦途。壹通数字技术首席公关官罗富国指出,随着全球对磷酸铁锂需求上升,中国企业不仅面临海外同行竞争,还需应对原材料供应波动和技术标准不一等挑战。

罗富国建议,企业要想持续保持全球竞争优势,必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制造工艺、提升产品稳定性和性能。同时,需拓展多元原材料渠道,强化供应链韧性;并与国际客户深度绑定,提前布局市场,在服务和渠道上实现本地化。

柏文喜亦向媒体透露,企业进军海外市场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输出,更意味着市场格局的重塑。面对各国间文化、政策及消费习惯的显著差异,企业必须深入剖析目标市场的具体情况,并据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战略。比如,在东南亚地区,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和消费者偏好是成功开拓市场的基础条件。

他认为,构建健全的本地化客户服务系统对企业树立良好声誉和提升客户忠诚度具有关键意义。“以亿纬锂能为例,它采纳了‘CLS全球合作经营模式’,与北美领先商用车企业携手共建合资工厂,实现了产能的本地化,这便是一个促进本地化服务落地的典型成功案例。”

关于本次港股首次公开募股以及海外战略部署等议题,记者亦联络了亿纬锂能的有关部门负责人,但该负责人回应称“对此类问题无法作出具体回答”。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