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六月,川西平原上水田映照着天空。在四川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田地间插秧机“哒哒”作响,平稳前行,将一排排鲜嫩的秧苗有序地栽入平静如镜的水田之中。

这片40亩的耕地既是“省心之地”,又被誉为“高产之田”,长玉村的种粮能手黄贵龙站在田埂上不禁感慨万分。

这份“省心”的体验,其实源于一粒不起眼的小小种子。记得几年前,当“甜香优2115”这个品种的名字传入老黄耳中时,他心中不禁有些犹豫,但很快,他转念一想:“既然是国家审定的一级优质香稻品种,试一试又何妨?”就这样,黄贵龙勇敢地成为了村里第一个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吃螃蟹”者,而他也因此尝到了种植这种稻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甜头。

“丰收田”连着试验田。“甜香优2115”来自成都丰乐种业的精心选育。2022年,丰乐种业水稻研究院西南试验站建在了长玉村。

走进占地30亩的试验田,就像走进一个“水稻基因库”,300多个品种同台竞技。技术员刘玲和同事们每天像“考官”一样,用分子标记等技术,考察每个“考生”的抗病性、株高、穗长、产量潜力。

“我们的目标不是选出‘状元’,而是为不同环境找到合适的‘考生’。”刘玲解释,比如已推广数十万亩的“宜优880”,适宜在长江上游区域种植。“我们计划扩大罗江试验田的面积,预计在未来2—3年,选育出1到2个品质更优、产量更高且通过审定的水稻新品种。”

种好新品种,还需要搭配新农艺。6月13日,烈日当空,黄贵龙的手机响起,气象服务群里的高温预警弹出,“看来下午要升温,水管再开大点,给稻田补水降温。”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气象服务让种地更智慧。在长玉村,智能自动气象站、农田小气候站等分布田间。区气象局工程师邓浩调试传感器,“地温、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等数据,以分钟级的速度汇入‘云端’。”

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夏红介绍,全区建有3个区域监测站和12个基层测报点,45名监测员下沉一线。“过去是见了虫子再打药,现在是提前预测虫情,及早干预。”

精心培育,市场销售无忧。“我们专注于将稻谷培育得优质高产,销售问题无需我们担忧。”黄贵龙如此表示。罗江区广泛推行“企业+农户”的订单化种植模式,丰乐种业等领军企业不仅供应高品质的种子及专业技术支持,还与农户们建立了稳定的收购协议。

“种子的演变”持续进行中。长玉村党委书记丁洪生指出,历经从工厂化培育秧苗、机械化进行插秧,再到智能化管理以及订单式收购,一条全面覆盖水稻种植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为种植户们带来了更为丰厚的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